近日,位于北京朝阳公园内的“微博IN跨次元引力场”的电子竞技馆区域-“钻石中心”正式投入运营。这座前身是2008年奥运会沙滩排球临时场馆,总建筑面积达4.2万平方米的建筑,室内设计由 ARCHI-TIGER峰耀设计联合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打造,将开敞式赛场蜕变为封闭式电竞综合体,成为北京规模最大的专业电竞场馆,并首创“电竞+二次元”主题商业新模式,引发央视等主流媒体聚焦报道。

沙丘宇宙:锚定历史与未来的引力场

“如何让建筑既承载历史记忆,又穿透时空的边界?”面对这座见证过奥运荣光的沙排馆旧址,项目室内设计负责人梅晓峰向我们介绍了在沙丘之上,如何锚定城市更新的精神坐标理念:站在北京奥运会沙滩排球馆旧址前,我始终在思考一个问题:如何让建筑既承载历史记忆,又具备穿透时空的生命力?作为“微博IN·跨次元引力场”的主创设计师,我与团队选择以“流动之沙”作为空间母题。

设计哲学:沙粒的流动感既呼应奥运赛场的历史基因,又隐喻数字时代的数据本质;

技术实现:通过参数化建模,解构沙丘有机形态,以双曲面铝板、异形屏幕与动态光影系统,构建悬浮于虚实之间的“沙丘宇宙”;

空间叙事:当观众步入钻石中心,地面的波纹肌理与穹顶的星轨装置形成引力场般的对话,这正是我们对“空间叙事”的实践——建筑不再是被动的容器,而是激发情感共鸣的催化剂。

四次元革命:解构商业空间的维度

十年前在SCI-Arc攻读研究生时,导师曾说:“未来的建筑将打破物理与数字的边界。”这句话在“跨次元引力场”中找到了答案。

我们提出“四次元空间体系”,本质上是将传统商业的平面思维升维:

1. 一次元:《三体》沉浸馆,通过重力模拟装置与全息投影,让观众成为“面壁者”;

2. 二次元:ACG主题区,用可编程LED立面与AR导航系统,实现IP场景的瞬时切换;

3. 三次元:模块化实体空间,像乐高积木般适应不同业态组合;

4. 四次元:电竞馆与虚拟中庭,以可变形舞台与实时渲染技术,消解虚实界限。

这种设计逻辑源于我对“功能进化论”的坚持——商业空间必须从“交易场所”进化为“意义发生器”。

电竞馆的哲学:暴烈与克制的平衡术

设计北京最大电竞馆“钻石中心”时,我常回忆起洛杉矶柯达剧院改造项目的启示:竞技空间需要制造“可控的失控感”。

1500个可移动式座椅不仅是技术突破,更是对观演关系的重构——当座椅收入墙体,整个场馆瞬间转化为无界舞台,这种物理层面的“留白”为数字内容创造无限可能。VIP区的冷冽金属线条与智能光影交互屏,刻意制造出赛博格美学中的疏离感,而嵌入墙体的震动反馈系统与环绕式声场,又将观众拉回热血沸腾的现场。这种矛盾张力,正是电竞文化的内核:在绝对理性中爆发极致感性。

未来已来:建筑师的“元宇宙”使命

从上海前滩太古里的综合商业体,到抖音的1733商业空间,我的设计始终在探索同一命题:如何让空间成为连接不同维度的接口?

“跨次元引力场”或许是现阶段最完整的回答。我们与建科研院合作开发的智能控制系统,不仅实现PM2.5过滤与能耗优化,更关键的是搭建了空间数据的神经网络——每个消费者的行为轨迹都在重塑空间形态。当项目30%区域试运营即引发央视关注时,我看到的不是设计本身的成功,而是验证了一个趋势:未来的商业空间必将走向“元生态”,即物理空间、数字内容与人类行为的三重纠缠。

在不确定中锚定永恒

有人问我,这个充满科幻感的项目是否过于激进?我的答案藏在“钻石中心”某个细节里:在电竞馆金属墙面的激光蚀刻中,我们复现了2008年沙排馆观众欢呼的声波纹样。

跨次元引力场:虚实共生的终极实验

2025年启动的微博IN·跨次元引力场,亦是梅晓峰设计理念的集大成之作。他将四个设计阶段的积累熔铸其中:

1.参数化叙事:以“流动之沙”重构奥运场馆记忆,用舒展的曲线与动态光影编织“沙丘宇宙”;

2.生物逻辑移植:电竞馆穹顶的星轨装置,灵感源自SCI-Arc时期的神经元脉冲研究;

3.元生态构建:四次元空间体系(科幻、ACG、实体、虚拟)实现物理与数字的共生。

“这不是设计,而是一场空间革命。”梅晓峰如此评价。当观众席折叠消失,场馆化为虚实交织的“反应釜”,他亦完成了从参数化叛逆者到跨次元建筑师的蜕变。

建筑师的宿命,就是在每个时代的风暴眼中寻找平衡点。当数字工具让形式愈发自由时,我们更需要坚守建造的精确性;当虚拟世界吞噬现实时,我们反而要强调材质的温度感。这种看似矛盾的辩证,恰恰是建筑最深邃的诗意——它让我们在永恒的对抗中,触摸到超越时空的永恒。

免责声明:市场有风险,选择需谨慎!此文仅供参考,不作买卖依据。

推荐内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