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几天,参加“乡村校园改造计划第7季”的“大部队”从云南陆续回到江苏、上海的家中。从高海拔地区回到低海拔地区,有些队员出现了醉氧、肠胃不适、过敏等症状。但活动微信群仍每天活跃着,时不时有人分享在塔城的见闻或照片。活动结束了,却似乎还没有结束。大家的心还牵挂着云南北部那个美丽小镇——塔城。

美丽的塔城镇。摄影 邓宇轩

塔城完小校园。摄影 邓宇轩


(资料图片)

从2017年到2023年,从第1季到第7季,不经意间,“乡村校园改造计划”已经走过了7年。如果将时针拨回到第一季,宁夏小坡小学活动现场,我无法相信这样一个组织松散、事务繁杂、队伍庞大、每年都更换主力队员的活动可以维系7年。

每一年活动的报名都可谓“火爆”。有一年,报名窗口只开放了24小时,竟然有超过200个家庭报名。后来,我们改为“老带新”的报名方式,每年也有超过100个家庭报名。但由于乡村小学容纳能力有限,且人数过多难以组织和管理,我们将人数上限设定在“40个家庭、100人以内”。筛选的过程很痛苦,有时候索性“盲选”,例如优先考虑有爸爸报名的家庭,以保证工程组有足够多的“劳动力”。

爸爸们是工程组主力。

爸爸们是工程组主力。

今年,参与第7季活动的人数是历年之最:51个家庭、134人,加上当地的学生,总人数达到190多人。之所以如此“大胆”,是考虑到今年的学校校园较大,宿舍、食堂都比较宽敞。但这也意味着更大的挑战:后勤组每天要烧200人的饭菜、课程组要给近100个学生上课、活动组策划活动要考虑各个年龄阶段,文化、体育、娱乐活动全覆盖。5天6夜的活动,组长们的体感非常一致:累,操心!但是,累并快乐着。操场边、食堂里、教室里,总能见到挂着黑眼圈乐呵呵忙碌着的主力队员。

足球赛。

篮球赛。

塔城少年之“灌篮高手”。

热巴舞。

辩论赛。

51个条件优渥的城市家庭,拖家带口、扛着行李、拎着饭盒长途跋涉到2688公里外的云南小镇上的小学校园里安营扎寨,自己做饭、自己组织活动、自己给孩子们上课,每一个家庭还要承担一位当地孩子的费用。这是图啥呢?

活动期间,接到一位同事的采访,主题是“吃苦夏令营”,我首先否认了“吃苦”这个说法。也许外人看上去条件有点苦,可置身其中的孩子和家长们,却感觉很快乐。

两地孩子结对,牵手小伙伴。

在入营前,每一个家庭都会签署一份活动公约,其中有一条:“活动的核心目标是改造偏远地区的乡村学校,其次是城乡青少年的互相了解以及融合教育。在本次活动中,双方均会受益。我们要感谢当地学校提供给我们这样难得的机会。”

两地孩子结对,牵手小伙伴。

7年的活动体验,“双方均会受益”这句话,我甚至觉得不够准确,我认为我们这些城市家庭的收获比乡村孩子更多。它不仅仅是乡村校园改造,它也不仅仅是一个夏令营,它是一个让家长和孩子共同处在一个团队中、共同为完成一个目标而一起努力的活动。活动的时间也不仅仅只有5天6夜,从筹备、筹款、分组分工,到出发至现场、最后工程项目验收完毕,甚至长达三四个月。在这几个月里,孩子们能看到自己的父母在不断努力着,能看到每一个团队成员在这个“临时组织”中发挥的作用。他们能看到,当许多个小小的人、小小的家庭聚在一起成为一个团队时,可以迸发出大大能量。

趣味英语课。

趣味英语课。

每一季都有许多新队员加入,每一季都是不一样的家庭,都是临时搭建的团队。工程组、后勤组、课程组、活动组、宣传组,新队员总是能快速融入,很快进入工作状态。每一个活动的策划、组织、再通知到每一个人,都是一项大工程。好声音大赛、篮球赛足球赛、辩论赛、视频宣传组的负责人,都是尽职尽责,从头盯到尾,呈现出这一季新的精彩。这一次,夏令营的课程无比丰富,班主任老师们一天的课下来,人都要累脱了。最辛苦的是后勤组,虽然后勤预备队员很多,但总有十几位家长随叫随到,一直在厨房忙活,为大家默默准备着营养均衡的每一餐。

勤劳的后勤组。

勤劳的后勤组。

中国的家庭教育讲究“言传身教”。在活动中,孩子们也意识到,自己是这个团队中的一分子,自己也有一份责任。他们会用自己的方式为活动助力。今年未能前往塔城的宋亦琅小朋友,亲手制作钥匙扣,义卖所得1325元。另一对未能前往的徐艺宸、徐玮宸姐弟俩,在家乡连云港发起筹款活动,筹得1万元。这一季的队员、第三次参加“乡村校园改造计划”的张晓露说:“当知道今年的筹款压力比较大的时候,我开始思考,自己可以做些什么?我们一家已经把‘乡村校园改造’当成了自己的事。”今年,张晓露带着女儿组织了两次线下义卖、一次线上义卖,共筹款8094元。

作为一名参与了7季“乡村校园改造项目”的老队员,我试图解读这个活动的魅力所在:它让每一个参与者成为活动的主人,感受到责任,付出努力的汗水,收获满满的成就感。当然,我们还有更多的收获:塔城人的友善和真诚,塔城孩子纯真无邪的笑脸,校长、校工们热情洋溢的歌喉,滇北小镇旖旎的风光和宜人的气候……

夏令营课程中的两地少年。

在离开塔城完小的最后一天晚上,我跟和艳强校长聊了一会儿。他说了很多感谢的话,也说出了自己内心真实的感受。他告诉我,和城市家庭的孩子们一起参加夏令营,对塔城完小的孩子来说,是第一次。在这个夏令营中,他发现塔城的孩子和家长们收获很大。这种收获主要来自城乡之间的文化交融,来自孩子们视野的开拓。塔城完小作为一个偏远山区的小学,此前也有爱心企业或机构向学校提出过支教或短期活动的诉求,学校都没有接受。和校长认为,有些活动过于形式化,干扰了正常的教学秩序,对学生们也并无益处。

夏令营课程中的两地少年。

夏令营课程中的两地儿童。

夏令营课程中的两地少年。

乡村小学最需要的是什么?塔城完小作为全镇唯一的小学,在近几年政府教育资金的投入下,硬件并不算差。和校长坦言,“软件”——师资是学校最缺的。塔城完小有2个小学校区、8个幼儿园,加起来一共才70多位教职员工,其中还包含行政人员和校工。小学生从一年级就开始寄宿,老师们白天上课,晚上是生活老师,一直到10点多宿舍查完房才能休息。学校最缺乏的是音、体、美和英语老师。以我们所在的校区为例,3个年级、3百多学生,只有一个音乐老师、一个体育老师、一个英语老师,没有美术老师。一个英语老师要教3个年级10多班的英语,备课压力非常大。

此次夏令营,和校长特别提出,给孩子们多上点儿英语课。另外,平时孩子们没有上过美术课,这次夏令营上孩子们的手工作品,他倍感珍惜,说要在活动室展示出来。那一刻,我开始懊悔,为什么没有多给孩子上几节画画课、手工课,多上几节趣味英语课?

大家牵挂着塔城的那些人、那些事。

俯瞰美丽的塔城镇。

李迎维副校长说,遗憾是为了让大家心怀想念,下次再来。是的,五天六晚的塔城时光太过短暂。从离开的第一天起,我们已经在心里期待再相见了。

我们也想邀请愿意为乡村小学做些事情的单位或机构,在下一个、下下个暑假,继续为塔城完小的孩子们带去多姿多彩的兴趣课程。

心有所念,终有所往。塔城,下次再会。

新华日报·交汇点记者 刘霞

部分图片来自乡村校园改造计划第7季队员

编辑: 白雪

推荐内容